温州生活网

被大山封存的记忆:18军154团洛隆瓦合(河)建站遗址发现实录

2022-09-30 12:39:20

修罗武神 https://www.qsbook1.com/0_268.html

被大山封存的记忆

——记18军154团洛隆瓦合(河)建站遗址发现实录

阿春

说起和平解放西藏的“第一枪”昌都战役,大家都不陌生,昌都战役的收尾战就在洛隆和边坝一带打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52师154团奉命执行追击七代本普隆·札巴次丹的任务到洛隆宗(今康莎镇所在地)。在充满传奇色彩的“夜袭洛宗”战役中,154团仅消耗30发子弹便结束了战斗,以七代本普隆本人及其随从全部活捉的战果,宣告洛隆解放。从1950年11月下旬至1951年8月中旬,部队就在洛隆宗域休整待命,为进军拉萨做准备,并充分利用休整间隙开展了政治学习、军事训练、群众宣传,开荒、种粮、种菜、修桥、建房、植树等活动,赢得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军民鱼水情。

当部队奉命向西开赴时,这些丰硕的果实,全部无偿留给了当地劳苦大众,154团的官兵坚持发扬“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号召,坚决克服了缺氧、缺粮的现实困难,减轻了洛隆人民的负担,用藏汉兄弟一家亲的精神和担当,团结了洛隆人民,继而为继续西进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之后的洛隆还留下了很多154团当年的历史遗迹和动人故事,其中就有鲜为人知的硕督村18军宿营地和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瓦合(河)兵站”。

瓦合蒙多牧场景色

今年年初我到洛隆县马利镇瓦合(河)村开展工作,向当地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了解本村的历史文化,特别是红色历史遗迹时,偶然打听到了当地有个叫波称德甲的老人,据悉这位老人比较熟悉当地的历史。在当地村领导的带领下,我们特意拜访了波称德甲老人,在谈话中老人谈到了解放军修建房屋的事情。当时我还是有些怀疑,因为之前我从未听说过除了硕督的宿营地以外,洛隆还有什么跟十八军有关的红色历史遗迹,包括洛隆县志上我也未曾看到过。当我与老人在核对一些细节和时间上的问题时,老人显得记忆犹新,回答干净利落,虽然年事已高,但记忆力惊人,耳聪目明,讲述的细节和时间逻辑清晰,对答如流,与我掌握的情况基本都能对得上。由于已经是晚上9点多钟,我们还要赶回县城,令我顿感仓促惋惜,在路上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到了马利镇手机信号恢复正常,我借助在马利镇一家藏餐馆吃晚饭间隙,第一时间把这一重要发现发给了时任154团团长郄晋武之女郄革红(女士)阿姨,郄阿姨当即确认为兵站,并要我认真从她提供的有关郄晋武团长在洛隆的日记里查阅相关信息。同时,我又把这一发现向县委主要领导和当时在洛隆县下乡的市委宣传部长进行了汇报,得到了两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具体的指示。

牧场上的栅栏

回到县上后,我就郄阿姨的提示,从头又看了一遍郄晋武团长在洛隆的日记,发现了几处有关“瓦合(河)站”的记录,基本上与波称德甲老人说的如出一辙,如获至宝的我先后4次赴马利镇瓦合(河)村,到瓦合的牧场,古道沿线,古道著名的瓦合山等进行了拍摄调查,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让我看到了古道的沧桑,壮美的风景,古朴的民风,珍贵的遗迹,这些所见所闻和拍摄到的照片,让我顿感相见恨晚!

瓦合蒙多牧场上的羊群

在郄晋武团长的日记中,有关瓦合(河)兵站的详细记载有以下内容,现摘录如下:

第一次是在1951年4月30日写的《五、六两月工作指示》中记道:“修站任务:团直负责建筑瓦合站,整修麻利、嘉峪、洛宗站;二营建筑紫拖站;一营重修拉则站、整修硕督站;三营目前整修边坝站”。

第二次是在1951年6月3日的日记中记有“返瓦合寨住”,“整3个钟头到瓦合山未停,13时到达了瓦合塘上新修站的位置”,“因无马草和住处,就决定了仍返瓦合寨去住。14时他们就吃饭,放下碗叫他们向我汇报了情况。又一块去看了工程,布置了以后的工程”。

第三次是在1951年7月5日的日记“瓦合新站行军日记”中记有“8:50时出发,12:50时到达瓦合寨。吃了稀饭于15:30时又继续向目的地——我辎重连所建新站第二个山坡”。由此推断瓦合(河)站是1951年4月计划修建,正式开工建造时间应为6月。

郄晋武团长和杨军政委在洛隆宗的合影

根据采访中波称德甲老人提到瓦合(河)蒙多牧场鲁土拉山的房屋建筑遗迹,其修建时间年代等基本与郄晋武团长的日记记载吻合,以下是采访波称德甲老人时的口述记录(时间2022年6月29日,地点蒙多牧场):“那个(指房屋遗址)是金珠玛米(解放军)差不多在这个季节(夏季)的时候修建的,当时大概有三四十人,人还比较多。大概用了一个夏季的时间建成的,到了秋季的时候,我们这边差不多小麦收割完成的那个时节就建完了,修建完成后从马利和周边的村庄召集了当地群众,在那边跳了一整天的歌舞以示庆祝”。

波称德甲老人

“当时修的房屋是一层平房,从这边上方修了一排房屋,然后从这条沿线修了一条石阶,这个下方就修了一个大门,从这边修过来一条碎石路,这两边又修建了几间房屋(老人在地上用木棍画图比划)。建房的时候,部队上当时没有挖基础,没有用石头垫房基,直接把房子建在了草地上,所以房屋不是很结实,后面就坍塌了,未能完好保存下来。”

“房屋和院子的形状现在基本还能辨认,当时修房子的全是军人,没有动用当地群众,是解放军自己动手修建的。过去,在这个山顶(牧场所在地)上发生过森林火灾,修房屋的木料是从山火林那边搬过去的,也没有让群众用牲畜拖运。那时候我才七、八岁,在这之前那边没有任何建筑,是解放军进来时,为了方便往来人员建的一个驿站,修完后大概住了一、两年左右的时间,后面没人管墙就倒塌了,那些木料基本上全被擦瓦岗的牧民搬走了。”

瓦合(河)兵站遗址所在的鲁土山和背面的格布山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交通要道,听说还有一个什么北路,但最主要的还是这边这条路。”

“这个(指遗址)确实是金珠玛米(指解放军)修建的,不是以前就有的,我从小就生长在这里,一直就生活在这里,我小时候亲眼看见了军人修建房屋,从刚修房挖地基,到房屋建成后载歌载舞的乔迁我都在场,没有人比我更清楚这里的情况”。

瓦合(河)遗址全景

“后来我经常在那边看见部队在操练。洛隆县其他地方好像没有修过这样的房子,我也没有见过,好像听说在恩达(为现在的类乌齐县属地)那边也修建了这样的房子”。

“当时部队刚进来,就借住在我们家和其他几户老百姓家里,我家族名叫“波称”,以前听老一点的人说“波称”是汉语名称,具体的意义我也不太清楚,以前家里的大人也不是很清楚,好像是清朝时期册封给家族的一个官职名称,一直到现在乡亲们也都这样叫我们,“波称”是我们这个家族的名称,“德甲”就是我的名字。”

今年9月我再次到瓦合(河),开展具体测量和考证工作。遗迹位于洛隆县马利镇瓦合(河)村蒙多牧场的鲁土拉山顶正阳面,周围没有其他任何的建筑和遗迹相衬,据称古时候这是茶马古道洛隆和类乌齐之间的官商交通要道。从遗址往东翻两座山,就会到达著名的瓦合(河)山,藏语中叫一柱拉,因其山峰较多,绵亘50多公里都是无人区和雪地,旧社会经常出现野生动物袭人致死和坠崖事件,所以其险峻程度可与当时的边坝丹达山(夏贡拉山)相提并论。修建瓦合(河)站,主要是为翻山越岭的官兵提供一个住宿和休整庇护的场地,从类乌齐和洛隆宗两边到这里刚好各是一天的路程,可谓战略咽喉要地。

翻越瓦合(河)山的古道

瓦合山山顶

遗址建筑面积1200平米左右,现只存房屋建筑遗迹,按照实地考证和波称登加老人的描述,整个建筑呈长方形,按照地势分为上、中、下三个区域,坐北朝南。下方区域主要是大门和院子,大门两边各有一间类似于值班室的小房间;中间区域的两边各竖排4间房,地势比下方院子区域略高出1米左右;上方区域是一字排开的4间小房,地势又比中间区域略高出半米左右,所有房间空间狭小,一般只可容纳3到4人睡觉。遗址处的一个细节也是在波称登加老人的描述下我

瓦合兵站遗址左侧

才注意到,如果不是老人的介绍可能谁都不会在意,这个也是让我顿感老人所述真实性和可信度极高原因所在。

冬季航拍的瓦合(河)兵站遗址正面

瓦合(河)兵站遗址旁的两条引路线在遗址的左边地面上有两条车轮影子大小的地沟线,刚开始我还以为是被车轮压过的痕迹,这两条线从遗址处一直延伸到山坡的背面,据老人回忆:“这是部队专门给路过人员作引导修的简易人行道,因为当时房屋修建稍微靠近下方,离主路有一段距离,不知道的还不好找到房屋的具体位置,所以在地面上挖了这样两条线交汇到主路上,并在交汇处用木板修了个大门,大门上方写了几个比较大的汉字,以示指引。

遗址与奇云

从时任154团团长郄晋武同志的日记,到现在波称德甲老人栩栩如生的回忆、描述和见证,再到实地考察核实的结果,确认这个瓦合(河)蒙多牧场鲁土拉山坡上的房屋建筑遗址,就是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52师154团修建的瓦合(河)兵站,后来因修建昌洛公里,把主路改迁到了现在的位置,瓦合(河)古道上络绎不绝往来商客也循大路而去,便逐渐淡出了历史的尘烟中,依附在古道上的瓦合(河)兵站,也被封存在了老人和大山的记忆深处,也正因为这样,瓦合(河)兵站才有了今天的价值和魅力!

(注: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阿春:1977年出生,籍贯西藏林芝市,出生地西藏昌都洛隆县,2000年6月参加工作,先后在边坝县边坝镇小学,边坝县文化局、拉孜乡、边坝县纪委工作,现就职昌都市洛隆县宣传部,任西藏摄影家协会理事,昌都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作者:阿春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温州生活网版权所有